文 |李思达
所谓“差遣官”制度,最简而言之的说法就是实行名义上官位和实际担任职务相分离,所以官吏在名义上有一套沿袭传统“三省六部”及各种“寺”“监”的官职,被称为本官或寄禄官,真正实际负责的工作是被称为“差遣”的职事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颇类似现代劳务外派公司:在公司里大家有着各种总监、经理等头衔的本官,也能根据这些级别拿保底工资,但真正有实际意义还是被派出去做的实际工作,也即是所谓“差遣”。
宋代的“三省六部”不仅被排斥在最高圈子之外,甚至就连办公场所都发生了困难:仁宗时,朝廷因为谏官没有办公场地,就将原来门下省办公室拨给了谏官,另外右掖门以西修了一个新门下省——实际将这个机构踢到皇城根边缘去了;尚书省在太宗时期就有人抱怨场地“湫隘尤甚”,没有办公房间;最惨的是中书省,干脆连衙门都找不到了。传统官僚体系中的“三省”连办公场地都可有可无,其存在意义自然近乎为零。因此宋朝统治者又另设了一套真正掌握实权的机构:以中书门下(政事堂)负责政务、枢密院负责军务、三司负责财政,这三个机构通过监司、州、县三级统管全国政事。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事官系统。职能上,这两者是相互一一对应的:审核考察官吏,过去归属“三省六部”中的吏部,在职事官系统中则由审官院和流内铨负责;户部等部门负责的财政,实际上是职事官系统中的三司在负责;在司法方面,过去的刑部职权被移交给职事官系统中的审刑院,如是等等。
电视剧 《清平乐》 剧照
为何不取消那些有名无实“三省六部”,而非要屋上架屋、床上叠床搞两套官制?北宋统治者此中自有深意:以北宋早年做到宰相的薛居正为例,他从朗州地方官一路做到宰执辅臣,如果就职务而言,是一条清晰的单行道,但如果从他的官衔变迁来看,那就丰富复杂多了:担任参知政事(差遣)时,他的本官由兵部侍郎升为吏部侍郎,再兼门下侍郎;在担任同平章事(差遣)时,本官由门下侍郎升左仆射,又进位司空,虽然在职务上已经是升无可升的宰相,但本官还大有进步空间——这就是他死后作为尊荣追赠的太尉和中书令。
正是从薛居正的职场履历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差遣官”制度给统治阶层带来的皆大欢喜的好处:真正实际职务“差遣”有限,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等缺,但只要保留“三省六部”系统,那可以解决待遇级别的本官(寄禄官)就是无限量供应,职责虽然不一定改变,但官场地位可以无限迁升,况且除了这套本官系统,皇帝手中还有丰富多彩的诸如爵位、封邑、馆职加官头衔供所有官员争取,特别是“学士”“直学士”馆职,能让官员在士林中身价百倍,有着“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洪迈《容斋随笔》)的清望,更别提附加在这些诸多名目的本官、差遣、加官之上还有各色让人趋之若鹜的薪水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