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责任•道德

   2023-09-09 10:16:31 40
核心提示:蔺安稳美国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一分钟后突然爆炸。爆炸地点是“大西洋上空”,我们的报道说成“太平洋上空”,相差十万八千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我们的稿件写成从“柬埔寨”撤军。香港一读者提出质问,苏联到底是从哪里撤军?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这是一项基本原则。为了维护我社的声誉,建

蔺安稳

美国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一分钟后突然爆炸。爆炸地点是“大西洋上空”,我们的报道说成“太平洋上空”,相差十万八千里。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我们的稿件写成从“柬埔寨”撤军。香港一读者提出质问,苏联到底是从哪里撤军?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这是一项基本原则。为了维护我社的声誉,建立我社的权威,我们必须对读者负责,对采用我社稿件的传播机构负责,更要对我们国家负责。在报道中,不允许发生政治性差错和事实性差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中新社的新闻报道有许多优点,譬如报道面广,手法灵活,写得短,等等。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几乎天天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差错。更严重的是,还有纯属“客里空”的虚假报道。

从1986年1月1日起,我社实行《关于消灭稿件差错的暂行规定》。同以往相比,差错情况有了好转,不断地有所减少。据统计,当年稿件中的事实性差错第一季度共65处,第二季度38处,第三季度28处,第四季度26处。差错在逐步减少,当然这还远远地不尽如人意。

稿件差错,通常可以分为三类: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相对来说,政治性差错数量比较少;技术性差错虽然比较多,但用稿单位可以自己更正。事实性差错不同,一是数量大,而且又总是与记者、编辑的道德修养、工作作风有关;二是用稿单位要改正,也往往无法改正。所以,在对待差错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着重解决事实性差错。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差错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事实性差错中最为严重的是“客里空”报道。新闻报道不是写小说,不能虚构,必须真实。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个常识。话虽如此说,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我们党过去在延安时代就提出了反对“客里空”,《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但时至今日,“客里空”报道仍然时有发生。1982年,我社播发了一条《江俊华心脏骤停140分钟被救活》的失实报道。此稿见报后,死者妻子给我社来信,表示气愤。信中说:“人已死了13天,笔者却还说江俊华已恢复正常。看了这一条消息,不但增加我的悲痛,一些知情者也啼笑皆非。”1986年,我社又接连播发了两篇失实报道:一篇是《湖南发生一起群蛇袭人事件》,一篇是《云南首次发现大熊猫》。《蛇》稿是地方对台办的来稿,作者听人议论“今年蛇多,一个老人被蛇咬死”,于是根据这一线索,添枝加叶,虚构了人物、地点、时间和故事情节,编造了这篇虚假报道。编辑部收到此稿后,也没有怀疑就编发了。《大熊猫》是我社记者采写的,此稿仅港澳地区就有七家报纸刊登,海外和国内也有多家报纸采用。当时,大家认为这篇稿子抓得好,有特色,直到收到读者来信,才发现是一篇虚假报道。实际上,云南根本没有发现大熊猫,而是发现了小熊猫。

这些“客里空”报道是怎么发生的呢?《心脏》一稿作者说,他之所以虚构,是由于“见报心切”。《蛇》稿作者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此事是不会有人查对的。《大熊猫》一稿作者说:“碍于情面没有打电话向动物研究所查询,因而造成失实”。表面看来,失实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作者都没有对读者负责,没有对社会负责。这就涉及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可以说上十条八条,但核心的一条是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理应如此,资产阶级报纸也强调报纸的信誉。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记者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虚构了一个名叫吉米的男孩吸毒成瘾,写成专稿《吉米的世界》。当人们还不知道这是“客里空”报道时,受到一致好评,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赏——普利策奖。真相暴露之后,又成了轰动全美新闻界的大丑闻。这名记者不仅没有拿到奖金,而且还被炒了“鱿鱼”。《华盛顿邮报》主编在总结这次教训时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可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其记者的道德品质。如果记者的品行不端,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讲真话实话,不弄虚作假,这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必备的基本品质。对于新闻工作者,这更是必须遵守的毋庸置疑的原则。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真实性,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张报纸,一个通讯社,发表纯属虚假的报道毕竟是极个别的。最不容易做到的则是准确性。人名、地名、时间、数字等这些最基本的事实,如果稍微马虎,就会出错。譬如,在我社稿件中发生过以下这样的差错:

人名:姓名上如将“姬鹏飞”错成“姚鹏飞”;“阎明复”错成“阎复明”;“杨振宁”错成“杨振宇”;“陈再道”错成“陈首道”;“钱家其”错成“严家其”;等等。头衔上如王震是中日友协“名誉会长”错成“会长”;万绍芬是江西“省委书记”错成“省长”;刘延东是“青联主席”错成“学联主席”;陈昊苏是北京市“副市长”错成“市长”;邓世昌是“甲午战争的著名人物”错成“鸦片战争的著名人物”;等等。还有人头搞错的,如将“谢觉哉夫人”错成“董必武夫人”;“韩爱萍”错成“李玲蔚”;等等。

地名:如“山东省”错成“山西省”;“辽宁省”错成“河北省”;“西藏自治区”错成“西藏藏族自治区”;“晋江县”错成“晋江省”;“西宁”错成“南宁”;“南宁”错成“南京”;“黑龙江”错成“墨龙江”;“红水河”错成“洪水河”;等等。

时间:如“1900年”错成“1990年”,“今年”错成“今天”;“每月”错成“每日”;等等。

数字:如一个工厂的产品“上百万台”错成“上万台”;一座水库容量“1.7亿立方米”错成“1.7立方米”;某一土地面积“50多万亩”错成“5000多万亩”;等等。

甚至把死人写成活人,说话人已经作古等等。

在新闻报道中,要求一点差错不犯,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目前的情况是差错太多了,而且同一类型的差错虽然三番五次地指出,仍然一犯再犯。这些差错已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我社的声誉。

怎样减少以至于杜绝差错呢?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差错的危险性和严重性。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采取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有同志还认为,我们对外宣传单位,稿子登在外报上,国内的人看不到,错了也无关紧要。正是这些同志,稿件中发生的纰漏最多,不少差错还同时出现在同一篇稿件之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体采编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政治责任感,使人人都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坚持贯彻执行,中新社对编辑的岗位责任中作了以下规定:“记者对于自己采访写的稿件负责,事实必须真实准确,人名、地名、物名、单位名和时间、数字必须正确。记者在交稿前,务必认真核对事实,凡需送审的要经有关部门审查。”“编辑在处理通讯员或者记者来稿时,负责核对、校正稿件中应核对、校正的事实。对于资料性的事实差错,编辑负完全责任。”规定是这么写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认真照此执行。记者常常是人家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不再核实;编辑是就稿编稿,不去查对、校正稿件中的事实。这样,发生差错的机会必然增多。当我们比较严格一点,切实执行核稿制度时,差错也就立即明显减少。可见,建立一定的制度,并认真执行,是极为重要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标签: sdf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8:30-5:3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微信
客服

微信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