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左图:4月6日,云南弥勒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从抗疫前线返回后,与亲人拥抱。普佳勇摄(人民视觉)
上右图:3月23日,重庆对口支援湖北孝感的医护人员凯旋。苏 思摄(人民视觉)
下左图:抗疫英雄的家书。新华社发
下右图:抗疫英雄的家书。新华社发
制图:潘旭涛
家书承载着很深的家国情怀。
今年国庆节正赶上中秋节,中秋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国庆是举国欢庆、祝福祖国的重要时刻。“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是一个美妙的巧合,在文化上的牵连则是更为悠久的情怀。
时传尺素,以寄相思。纸短情长,见字如面。中国人有写信的传统,而在家国同构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家书不仅表达对家人故土的思念,往往也承载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欲知心底事,家书意万重。但闻桂花香,人好月婵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通过一封封家书,去领略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
“妈妈你好:
因为妈妈你去武汉参加抗击冠状病毒了,所以我很想念你。我提醒你在那边一定要多洗手,多洗脸,注意安全。我的七步洗手法就是你教的。”
看到9岁的大儿子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专门写给自己的信,陈炜又是哭又是笑,既感动又开心。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陈炜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她和同事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展现了最坚强的一面,而儿子在家书里不算工整的汉字,却击中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与陈炜一样,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千千万万个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媒体记者等走上抗疫最前线,有许多人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道声别,就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疫情隔离了他们与家人的见面,隔离不了对家人的牵挂。一封封抗疫家书,成为传递思念的桥梁。
“亲爱的老公,展信愿好。
距离除夕你离家奔赴武汉已经七天了,七天,日子长得像是一年……直到你走后我才开始怪自己,为什么没有跟你多说说话,多嘱咐你注意安全,还有,我有多么为你感到自豪。
……
每次打电话,你总是嘱咐我注意防护,让爸妈尽量不要外出。你放心吧,你好,家就好。你好,病人们也都好。疫情正在蔓延,但是有你,有千千万万像你一样的英雄在前方,我们就很安心,我们有信心战胜它。生活处处是战场,我也会一直是你的坚强后盾。有你们这群逆行者的顽强拼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取得胜利!我们全家都在等你平安回来。”
信中的丈夫许诗琨和妻子夏江临是上海的一对护士夫妇。今年除夕夜,许诗琨刚吃上一口年夜饭,就接到电话通知,然后连夜奔赴武汉。大年初七,夏江临写下这封信,言语间满是思念和自豪。
最暖心的是信里提到他们3岁的儿子乐乐,小小年纪竟像个小大人,会监督爷爷、奶奶戴口罩,还会看着大门,说外面有“怪物”,爸爸打“怪物”还没有回来,就不能出门。夏江临感慨:“你知道吗?你现在是宝宝心目中的大英雄!”
前不久,集纳66封书信的《战“疫”书简》出版发行。“为了千千万万家庭岁月静好,该你扛事儿的时候,就得去扛。”这是山东母亲陈虹对援鄂儿子的嘱托。“我实在不能在这关键的时候放弃我的团队当个逃兵。”这是社区工作者张颖洁对独自在家儿子的歉疚。“武汉,我的江城。我要你在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平安,欢喜。”这是重庆援鄂医生王越对英雄城市的表白……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言语可能平淡,读来却无不令人动容。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认为,作为一种个人视角的书面表达,抗疫家书写于国家遭受重大疫情灾难的关键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既有每个家庭不同的亲情表达,也有对时局大势的看法,恰是个体与群体、家与国的统一。
家书里,家人的牵挂、家庭的支持,是一线抗疫者最强大的武器。
(二)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之时,网络上一个视频走红。视频拍摄的是一名海外留学生刚刚收到来自祖国的健康包,里面有口罩、消毒纸巾、连花清瘟胶囊、防疫知识指南等,用《人民日报海外版》报纸包裹着。网友们感慨:这何尝不是祖国寄来的一封珍贵的“家书”。
收到这封“来信”之后,在法国巴黎一所高等商学院就读的丁奕君写下了这样的回信:
“前几天,我在武汉的同学说他收到了国家专门送去的活鱼。最近,我又收到了不远万里送给留学生们的健康包。里面的每一样物品,都是刚刚出厂,就被整整齐齐地装在了包裹里,那样周全,那样暖心。
防控着国内的疫情,又一直向其他有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身在国外的留学生们,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请祖国放心,我们留学生们会保护好自己,也请放心,也许我们并不都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但我们都努力在做着一个中国青年应该做好的事,我们都一直跟祖国站在一起,一同前行。”
此次疫情中,丁奕君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留守在当地。就在多国采取断航、封锁边境等措施,防疫物资紧缺之时,他们收到了来自大使馆的健康包。“惊喜、感动又自豪,没有想到祖国会如此牵挂着我们每一个普通留学生。”丁奕君真切感受到,祖国永远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对于海外游子而言,他们的家书指向同一个目的地——祖国。刘建荣是中国华电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的一名员工,因为春节值班,好几年他都无法回国和家人团聚,深深的家国之思便在家书里流淌出来。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每年春节前爸妈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门上贴春联,窗上贴窗花,买水果、做年糕,处处年味很浓。爸爸为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平时省吃俭用,但为年夜饭什么都舍得买,为的是全家人能在一起快快乐乐过个年。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缝一套新衣裳,过年时我可以穿着新衣裳和小伙伴们快乐地玩耍,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来到额勒赛水电站工作已经5年多了,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切安好,请二老放心。我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者而自豪,我参与并见证电站为促进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电力技术人才、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儿行千里母担忧。”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多中国人在海外求学、工作、生活。来往于海外的家书,满载着游子的思念,也诉说着同胞的自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和这片土地怀有深刻的眷恋和认同,这正是家国情怀的核心所在。
家书里,有游子的魂牵梦萦,有祖国的日夜挂念。
(三)
翻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书,总能为他们博大的情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周恩来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地的欧洲勤工俭学时,曾与表哥陈式周有许多家书来往,探求救国救民之真理。1921年1月30日,他在信中写道:“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论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时隔不到一个月,周恩来在致“式周表兄”信中,再次表达自己的考察感想。“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吾国立国本以农,然今日之急,又非工农兼重不为功。至于教育,则根本问题,端在平民身上。”他决心学成回国后,“不为势动,不为利诱,多在社会上做一点平民运动。”一个胸怀理想抱负、奋发向上的热血男儿形象跃然纸上。
很多时候,革命战士们的家书也是就义书、明志书、宣誓书。
“恐十年不能回家”“将全力贡献革命”,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苏联学习时常致信母亲,可是直到牺牲,他都没能履行与母亲的“十年之约”。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中,左权写道:“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为了国家,凡是有志之男儿都应起来奋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这是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凌其昌烈士在安徽泾县新四军驻地寄给父母的家书。结尾处的一句“当得胜归来”和“祈勿挂念”,让无数读到这封信的人潸然泪下。
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给妻子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在刑场的雪地上,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短短20个字,犹如高山滚石,千钧万力。
对于英雄来说,“取大义,舍小我”,从不是一时一刻的行为,而是终身的信条。读战士们的家书,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仁人志士表现出了忧国忧民、奋起抗争、舍生取义、血沃中华的情怀和气节。今天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仍然不乏奋不顾身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最可爱的人”。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部分省市遭遇洪涝灾害侵袭。7月21日,参军将满一年的刘泽宁收到了父亲微信里发来的一封信《写给儿子》。
“吾儿泽宁:
也许此时此刻,你正和战友们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上,也许正整装待发迎接下一个抗洪抢险任务。7月18日,老爸接你打来的电话,得知你要去参加抗洪抢险,且正在奔赴抗洪一线,电话感觉到儿子很兴奋,我说:军人,是国家的孩子,是人民的儿子,今天人民需要我们了,就要奋不顾身,挺身而出,这是军人的天职,爸妈全力支持你参加抗洪抢险,你会是家人的荣耀,儿子加油!”
面对着汹涌的洪水,在大堤上休息时,刘泽宁给父亲发去这样一段话:“爸!这次来到抗洪一线,我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体会到了战友并肩作战、苦中作乐的军人豪情,更感受到了舍命帮助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价值,我觉得我这辈子当兵不后悔了!
家人是软肋,亦是铠甲。正是有了家人的鼎力支持、家书里传递的自豪与荣耀,战士们更有了明知艰险还要坚定逆行的勇气。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好”和“国好”紧密相连。家书里,有战士的一腔热血,有英雄的家国大义。
(四)
2020年5月5日18时,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随着一声令下,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高温烈焰的举托下,缓缓拔地而起。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时间只过去了几个月,许多人或许还记得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不能带着问题上天”,这是中国航天的铁律。为了确保圆满完成任务,许多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和奋斗。王鹏正是其中一员。
王鹏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主管工程师,今年春节期间,王鹏和同事们没有来得及回家,一头扎进了发射现场,进行前期的测试、调试等工作,一待就是三个多月。直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首战告捷,王鹏才给家人写下了这样一封家书。
“敬爱的爸爸妈妈:
首先,向你们报告一个好消息,长五B火箭发射任务成功了,作为一名航天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
今年春节,没能和你们团聚,没能在身边照顾你们,心里感觉很过意不去。但你们却说,国家任务更重要,要我专心工作。现在,发射任务成功了,儿子没有辜负您二老的期望,一百天的坚守,一切都值了。感谢你们的理解与付出,我将继续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在科技强国领域,有新时代的奋斗者。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也不乏干事创业的身影。
落笔署名为“强娃子”的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五宪镇豆子山村第一书记彭碧强,用家书为父亲送上生日祝福。他说:“本周内要完成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又不能回家了……爸,不管在什么岗位、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我都不会忘记您从小到大一直对我的教诲,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河南省禹州市花石镇白南村的第一书记于爱波,用家书告诉儿子见面时说不出口的心里话:“爸爸很想陪你去北京,也想天天陪你写作业,但现在爸爸是第一书记,要对白南村村民负责,只有村民如期脱贫了,爸爸才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信任……我爱你们,我也爱我的村民。希望你长大以后,做一个心中有大爱、肩上有责任、敢于担当的人。”
家国情怀的代代传承往往由家风家教开始。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也是人生不断进步的加油站。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方面,都给予了细致指导。谈生活时,他说:“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谈到社会,他说:“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谈如何立业,他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从《梁启超家书》里,我们就能窥见父辈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和优良的家风传承。
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的言传身教是个人发展的宝贵资源,这在中国早已形成传统,自古以来即是如此。欧阳修在《与十二侄》的信中说,“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祐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短短数字,一个“忠”一个“廉”的教诲让后辈醍醐灌顶。对于欧阳氏清正的家风,欧阳修用忠正廉洁、刚直不阿的一生作出了表率。
家书里,有前辈的谆谆教诲,有后辈的自强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家国情怀就这样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记者 叶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