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拆除“围栏挡景”:思想上的“围栏”更要拆除
文/马进彪
近期,多地景区出现“围栏挡景”现象并引发争议。目前,有景区已经拆除遮挡物,但背后的旅游权益等问题仍有待厘清。今年5月,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沿线公路“围墙挡景”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景区方面此前回应称,砌墙主要是因为此路段悬崖高差大、易落石,且数次发生因车辆逗留阻碍交通而引发的交通事故。(7月5日北京日报)
疫情过后各地经济进入恢复期,其中旅游市场需求处于井喷态势,这对于各地旅游景区是个利好状态,因而各地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将过去的损失夺回来。各地的这种意愿完全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面对疫情过后到来的新机会,一些地方的经营理念并没有相应地更新升级,而是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即依靠“门票经济”来过日子,理念上没有新的东西,脚下的步子只能是“路径依赖”,“围栏挡景”由此而生。
旅游行业是一个长链条的服务行业,吃、住、行、娱、购都有机地融于一体,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服务”二字。但在一些地方只挑着容易的事情做,如卖门票就是这样,只要门票卖出去就万事大吉,后期的其他服务一点都没有跟进。这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景区的收入不够丰厚,仅仅是门票收入而已,误认为这就是景区所能达到的全部收入。而另一方面是,游客手里的钱花不出去,因为景区的吃、住、行、娱、购等服务方面都处于空白状态。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景区服务项目的开发都没有与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形成对位,换言之,就是景区与游客之间的连接关系只有一纸薄薄的门票而已,而其他的吃、住、行、娱、购都没有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在这种情况下,游客的体验单一、乏味,这对他们出来游玩消费的心理预期相差悬殊,游客当然会感觉到不爽。而另一方面,景区却没有主动作为,还是一张门票卖到底,因而,景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一张票之后就各奔东西,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在市场经济中,景区的经营核心就是对服务的延伸,只要游客有需要,景区就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景区建设也是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让游客兜里的钱有多少都能花得也去,让游客流连忘返,回去之后还想再来,这样景区才会有持续不断的丰厚收入,游客才会产生最好的体验。景区有了这样的理念,进入了这样的创新服务通道,服务项目就会越繁衍越繁盛,最终走上良性循环的品牌之路。
多地景区“围栏挡景”,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目光短浅,无异于也挡住了自己的视野,这使一些地方看不到旅游业发展的全局,也看不到市场更加广阔的全景。 虽然一些景区的“围栏挡景”已在公众的质疑中被拆除,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一些地方官员的头脑中还顽固地存在着门票经济路径依赖的“围栏”,如果这些“围栏”不从思想中拆除,那么经营理念就是落后的,只要一些地方官员思想中还存在着这样的“围栏”,他们就不会看到旅游市场更加广阔的前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