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其他城市讨生活的兄长告知,老家的老房子要拆迁了,已经量了房,总共五十几平方米。“才五十几平方米?为什么以前我觉得特别特别大呢?”电话里,我这样问兄长。“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小。”兄长回道。
是啊,那时候我们都还小。身体“小”,所以可以一整个夏天在五十几平方米的砖瓦房里捉迷藏;年纪“小”,所以一部黑白动画片就能耗费一下午的时光;见识“小”,所以爬上家门前枝繁叶茂的洋槐树便以为爬到了世界最高处……现在,数十年一晃而过,老家的老房子,希望可以在拆迁之前再回去看看它。
郜志强
我出生的时候住在平章里,靠近鸠江饭店,后来随父亲迁居外地。等我成年后再回芜湖,老屋的位置已经变成了湘菜馆,鸠江饭店还在,但记忆中高大的铁栅栏却变得十分矮小,想必是因为幼年时身体的“小”,才会觉得铁栅栏的“高”。
上年纪的人往往怀念童年,其实童年的美好都是经过美颜的记忆。前几天遇到几位“老芜湖”,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路还有很多草房子。假设这些草房至今没拆,几位“老芜湖”还能住得惯吗?
据说在上海办二手房贷款,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房子贷不到20年以上期限,但解放前的房子却可以,主要是因为民国时期建造的房子质量过硬。
对于像民国时代一些建筑质量和风格都堪称经典的老房子,显然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后人拆了实在罪过。但更多像火柴盒一样千篇一律且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拆了也没什么可惜的。只是拆迁补偿要到位,不能让老百姓被拆了老屋却买不起新房。
当然,老房子该不该拆,应该尊重房主的意愿。九华中路一处一直没拆掉的老楼前不久被人临时用广告护栏遮挡了起来,也许是觉得那栋老楼有碍观瞻吧。我倒觉得容忍“钉子户”是法治的进步,体现了权力的节制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总比不分青红皂白地强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