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不会拿起那把刀。”
19年前,2000年4月18日的那个夜晚,临沂二中高三学生刘永才窜至班主任袁某家中,将其妻子艾某杀死。俩人有何仇怨?原来,刘永才因与同桌女生早恋,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袁某对其批评教育并将两人调换了座位。刘永才认为袁老师故意拆散“鸳鸯”,一怒之下,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惨剧。
刘永才作案后畏罪潜逃,从此杳无音信。19年来,临沂市公安局兰山分局始终未停下追捕的脚步,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今年6月27日,刘永才被临沂警方押解回到家乡。这些年,他曾无数次哭湿了枕头,幻想回家。“如果能回家该有多好”?可惜的是,人生没有如果。
夜幕下,他带“两把刀”走进了班主任的家
不算高的个头,微胖的脸庞,说起话走起路略显文雅,如果不是那副冰冷的手铐,人们很难把刘永才跟杀人犯这个词联系起来。
2000年4月18日晚上天刚黑,时年19岁的高三学生刘永才以学生哥哥来开家长会的名义,敲开了班主任的家门。开门的是班主任的妻子艾某,她并没有意识到任何异样。坐了几分钟后,刘永才亮出夹在左腋下的那把长达30厘米的尖刀,架到正在卧室叠放衣服的女主人脖子上。女主人惊恐着劝服刘永才不要伤人,并瞅准时机试图推开尖刀逃离,刘永才的左手拇指和手腕因此被刀刺伤。随后,刘永才又掏出别在右后腰的一把15厘米长的短匕首刺向师母,连续捅了7、8刀,直到艾某不动了。
这些惊悚的场景,在刘永才的脑中萦绕了19年。今年6月27日,刘永才被临沂警方押解回到家乡临沂时,他说自己终于“解脱”了。在向民警交代时,他还讲了一个细节,杀害师母后,他看到了师母4岁的幼子在惊恐地嚎哭,他上前踹了几脚直到孩子发不出声。
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整整19年,刘永才从少年到中年,他身背命案潜藏,寝食难安,夜不能寐。他说,自己曾无数次哭湿了枕头,幻想回家,盼望自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疯狂的举动,让许多人费解——学生和老师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痛下杀手?
落网后,刘永才将此归咎于跟班主任“不对付”,埋怨是对方看不惯他导致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并把家长叫到了学校,以致他至少提前一周准备了匕首上门“寻仇”。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刘永才是因与同桌的一位女生发生早恋,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袁老师对其批评教育将其调换了座位。刘永才怨恨袁老师故意拆散“鸳鸯”,非常怨恨袁老师,私下扬言“我也不让你有老婆。”
这个“杀手”曾是全校考试第一名
6月27日晚,“2000.4.18”故意杀人案追逃组将潜逃19年的犯罪嫌疑人刘永才自浙江义乌市顺利押解回兰山,至此“2000.4.18”故意杀人案成功告破。犯罪嫌疑人刘永才归案后,19年前的杀人惊天大案的真相也大白于天下。
这19年来,刘永才是如何藏匿、如何生活的?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临沂市公安局兰山公安分局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案发后,兰山分局同日立案侦查,迅速查清了案件事实,锁定犯罪嫌疑人。但犯罪嫌疑人刘永才作案后畏罪潜逃,从此杳无音信。
据了解,刘永才在中考时是所在乡镇初中的全校第一名,进入临沂二中就读后,曾在高二的一次学期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四名的成绩。然而,这些骄人的成绩没能阻挡罪恶的脚步。 济南-徐州-上海-金华,这是刘永才作案后的逃跑路线。随后,他利用掌握的身份证编号规律,给自己编造了一个临沂籍号码,并取名赵敬才。在那个身份信息还未通联的年代,他靠这个假身份证号码和姓名藏匿了下来。这些年,刘永才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一个叫苏溪镇的地方,每天的生活便是两点一线往返于工厂与宿舍之间。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临沂市公安局兰山分局工作人员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侦破此案,抓到犯罪嫌疑人的关键线索是从假身份证入手。在东北三省和华北、华东十五省市公安机关大力协助下,在参战民警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这个化名“赵敬才”的刘永才。
经审讯,刘永才对2000年4月18日晚,在临沂兰山杀害袁某妻子、砍伤袁某儿子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本网辣评:
如何安放“不安”的青春?校园暴力的“疏”与“堵”
大众网评论员 王宗阳
不久前,一则校园暴力杀人事件让笔者如鲠在喉,十分难受——甘肃一初中生被五名同学围殴致死。事后,几名打人致死的花季少年,被全部抓获并采取强制措施。打人者固然应该严惩,但围观者的冷漠更加残忍,更让人心寒。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让更多孩子从小更加有正义感,那么只能让暴力者有恃无恐。
近年来,“刘永才”式的校园暴力致死、致残案件屡屡发生。从惨剧的起因看,或许只是“碰了一下”、“两人一方吃了”、 “对老师调换位子不满”之类的小矛盾,如果理智对待,并通过调解加以解决, 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可不幸的是,许多孩子往往拿着暴力当成“时尚”,“小怨”为“大怨”,出于简单的报复心理,最终酿成了一场场血案。这给被害者、肇事者家庭都带来灭顶之灾,也给事发学校和当地政府部门带来巨大冲击波,和难以应对突发舆情与一些列善后问题。
平心而论,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初度人生,不谙世事,不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缺乏成熟的判断力,青懵懂使他们充满情感的力量。一些孩子的精力旺盛,时常感到有劲没处使,想方设法寻找发泄的机会,那就有可能导致打架、斗殴、恶作剧。一些人遇上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或矛盾时,那种朦朦胧胧的理智常常不能战胜瞬间燃烧起来的情感力量。
面对紧张的“应试教育”,国内许多学校在某种程度放松对学生“规则教育”以及道德、理想和法制的教育,疏于对青少年的管理,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很多学生不堪重负,心理压抑,甚至心理畸型。在这种状态下,一旦滋生犯罪诱因,往往能发生各种不测事件。另外,许多青少年崇尚“暴力美学”,耳濡目染暴力片、凶杀片等违法犯罪现象。比如,曾经轰动全国的浙江永嘉县桥头中学凶杀案,两名残杀同学的学生供认,他们刺杀同学的手段就是从暴力凶杀片中学来的。他们作案时还戴着白手套,说“这样才可以不留指纹”。因此,如何去疏导孩子、鼓励孩子、影响孩子,让他们成为“卷面分+人格分”都优秀的孩子,值得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人们深思。
我们常讲,对孩子的教育,要实现疏堵结合。然而,法律对未成年人犯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起不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如何“堵”得住?此外,早些年,学校的老师有足够的惩戒权,学生犯一点小错就会被老师严厉制止,因此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等不到他们升级就被老师控制住了。但是现在的教育,老师对学生不良行为只能批评教育,并不敢说重话。这样一来,让一些顽劣少年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只能不断升级,从言语冲突到拳打脚踢再到持刀杀人,这条路有多远?所以,也劝年轻的家长一句,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也是老师的宝贝。爱之深才会责之切,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妨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信任和理解,一起努力,把孩子的小毛病及时改掉,让他们日后能飞的更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