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其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可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却逐渐地走向了没落,其中便有唐朝任用宦官担任职位的原因。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更有效地维持国家统一,巩固皇权地位,朝廷就在藩镇地区实行了藩镇宦官监军使制度。
一开始藩镇监军使只不过是为了藩镇体制建立健全而设立的,可是随着宦官监军使对藩镇制度的不断渗透与扩张,宦官监军使成为了藩镇制度的主要统治手段。
最初藩镇监军使的权力仅限于“监视刑赏,奏察违谬”,也就是说并没有很大的行政权力,负责的也就是监察的职责。
可是随着宦官监军使在藩镇势力的不断累积,其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延伸到了很多政治层面的事务之上。
所以说唐朝在任用宦官监军使的时候也是非常慎重的,如果任用的宦官是有才能的人,那么对于藩镇的治理就是有利的,反之也会危害到唐朝的统治。
可是唐朝发展到中后期时,宦官明显地展现出了他们蠢蠢欲动的野心,尤其是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后。
宦官当道的唐朝政治体制使得藩镇监军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一度成了唐朝廷的重要敌对势力。
这样的政治环境直接导致了宦官专权的社会制度,为以后的宦官之祸埋下了祸根,也是加速唐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所以说宦官监军使制度引起了后世的警戒,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宦官监军使的研究。
而且在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宦官监军使制度也是一个避之不过的问题。
以下将通过对宦官监军使的选拔制度以及宦官监军使等级的判断等方面来探究宦官监军使对唐朝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宦官监军使对唐朝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唐代藩镇使职差遣制度的简析
在探讨唐代藩镇监军使制度之前要先弄清楚藩镇使职差遣制度,唐代的藩镇使职差遣制度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也就是说宦官是官,但其没有很重的职权,而宦官监军使拥有很重要的职权,而且在唐代由宦官出任的监军使一共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一为在藩镇长期设置的藩镇监军使,二为南北衙禁军系统所设立的藩镇监军使,三为因为朝廷临时需要而增设的监军使,比如说战争时期就经常会增设一些行营监军使。
所以说藩镇监军使在唐朝的官僚体制中有着很重的职能和权力,因此唐朝对于监军使的选拔也会有很多的思考,其选拔制度也就是探究监军使在唐朝朝廷所处地位的一大参考标准。
1、唐代藩镇监军使的选拔制度简析
对于唐代宦官监军使选拔的标准,并没有太多的文献记载,可是在众多的墓志铭和石碑上却有着丰富的记述。
根据研究这些墓志铭和碑文可以得出,唐朝在选拔宦官监军使的时候一直都秉持着“临视诸侯”的标准。
所以说这个职位是属于位高权重的职位,相应其选拔标准自然也就需要“精选名望,推择良能,护临藩镇”。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推测是因为在记载了宦官监军使相关的墓志铭和碑文中,经常会出现赞颂其品质的文字,因此推测唐代推选宦官监军使的时候还是很注重其德行和品质的。
当然即便其德行品质属于上乘了也要有一个先决条件的限制,那就是一定要是对皇帝忠诚,也就是说“欲求监抚之任,必先明信之臣”。
所以说宦官监军使的能力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依旧是屈居于忠诚之下的考虑条件。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拔标准是因为监军使虽然明面上说是护戎之用,可是其本质就是对藩镇的长官进行监视。
以免出现地方长官叛乱现象,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皇帝更是担心地方势力的叛乱出现。
所以说监军使的选拔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严格的科考选拔,也不是举孝廉这样的选拔方式,更多的是掺杂了很多皇帝的个人感情。
毕竟在成为藩镇监军使之前,这些宦官都需要在御前长期侍奉,在获取了皇帝足够的信任之后才有机会成为监军使。
2、唐代监军使和职散差的区别简析
在宦官监军使制度中职事品和散品这两种职位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从选官模式来看。
两者的区别就是职事官采用的是“随才录用”,也就是说职事官在选用的时候标准是相对较高的,而且职事官相对而言调动的灵活性更大。
散官则不一样,它的选用标准是“劳考进叙”,也就是说散官没有职事官那么高的标准,相对应的散官在调任方面就没有职事官那么地灵活。
而且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同一职级的职事官在权利上是要大于散官的,在升职方面职事官也是快于散官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区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唐朝时期职事官的职位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其考核标准相对要高一些。
而散官相对而言要求比较低,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会有升迁和权利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二、唐代藩镇宦官监军使的职业和官职地位
藩镇监军使作为一种使职虽然有着很大的政治职权但是其并不是一种官级,也就是说监军使并没有很明显的等级区分。
而要分清监军使的级别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表现,比如说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官、朝服,这些都是区分监军使级别的重要参考条件。
1、通过“散品”来判断宦官监军使职位的高低
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普遍意义上宦官监军使的级别都是比较高的,根据《唐律疏议》的记载来看唐代官级主要可以分为议贵、通贵、卑官三级,而根据官级来区分的话就是四品以下五品以上为职官。
这一类的官员数量上是比较少的,而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就属于是上爵,是高官行列。
再根据史料中对于宦官监军使的记载可以看出,宦官监军使的职官多为散官,而且其职位多在五品以上,所以根据这一点可以推测出宦官监军使一般都是属于“通贵”级别,是级别较高的官级。
2、通过“职官”来判断宦官监军使职位的高低
上述提到的多为散官级别的职位,而处于职官级别的官员在官级上却是属于低级的职位。
根据史料记载藩镇宦官监军使中的职官大多数集中在五品以下,再结合上述的官级划分就可以得出职官属于低级官级。
可是上述也提到了职事官是比散官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官职,为什么在宦官监军使这里就变了呢?其实这正是唐朝廷的诟病所在。
唐朝对于官级的设计是十一级,可是因为宦官监军使的设立导致宦官的数量激增。
这样的情况下宦官在职事官上的晋升难度就会加大,而朝廷为了笼络这些宦官就想到了在其职事官不变的情况下,授予了他们更高的散官职位。
长此以往就完成了散官大于职事官的现象,也成为了后期宦官猖獗的一大原因。
3、通过“勋爵”来判断宦官监军使职位的高低
在唐代关于授予勋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室血亲,这种身份的人更容易得到勋爵的称谓,另一种就是有些重大功绩的人。
这类人也比较容易获得勋爵,可是在宦官监军使这个制度里面,勋爵的授予就变了标准。
对宦官而言能否授予勋爵与他们是否有重要功绩无关,与他们是否有血亲背景也无关。
重点在于他们是否受到皇帝的宠爱,一旦皇帝宠爱这个宦官,那么授予勋爵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4、通过“朝服”来判断宦官监军使职位的高低
“朝服”在历朝历代都是划分等级的一个标准,其要点就在于服装的颜色和纹绣方面。
在皇权制度中普通官员是不可以使用龙纹绣,也不可以使用明黄色作为服装的颜色,这一点在唐朝也同样适用。
而且在唐朝晚期的时候尤其看重这一点,也是区别宦官身份等级最直接的方式,根据文献记载“紫同三品,绯同五品以上,绿及应官,并同九品以上”。
从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宦官的服装一般应该是紫色和绯红居多,毕竟根据上述可知宦官多数都是在五品以上的官员。
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唐朝时期关于宦官监军使的任用一般都是选择皇帝比较信任的。
有一定品德才能得,一开始监军使的职责就是监管地方官员,所以说并没有太大的政治权利。
可是随着宦官的不断增多,慢慢的宦官就形成了一定的力量,在这股力量的促使下宦官掌权慢慢的出现,为唐朝后期的宦官祸国埋下了隐患。
而且唐朝时期的宦官监军使在官级方面也是比较好的散官居多,根据上述的官级评判标准就可以简单地总结出来,这也是后期宦官掌权的一大原因。
总之唐朝后期的发展就形成了宦官官僚化与皇权专制并存的现象,这也是唐朝宦官力量达到鼎盛的一个标志。
参考文献:
[1]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黄楼 中华书局
[2] 《中国宦官制度史》 余华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周绍良 赵超 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唐代阶级结构研究》 张泽成 中州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