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fy;">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天高海阔,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绿树成荫,人海和谐。时至初秋,山海天旅游度假区36公里海岸线上,每一帧景色都称得上是精美壁纸,不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盛名。
海湾生态环境保护,既要管控主要入海河流污染,又要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对地方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近年来,山海天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持陆海统筹,创新打出“协同护湾、联动净湾、生态活湾”三张牌,构建起一体化海湾治理工作格局,探索出美丽海湾保护新模式,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协同护湾 长效管理共治格局形成
百川入海,方成其大。保护海湾,也需要协同努力。
山海天坚持全域“一盘棋”,在纵向上,建立“区级湾长—街道级湾长—村级湾长”组织体系,逐级压实海湾管护责任;在横向上,组建湾长制办公室,统一协调成员单位做好涉湾工作,实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
“目前,我们以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长效治理、动态管控齐头并进,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山海天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山海天出台了《“十四五”国控两城河断面水质提升专项推进方案》,明确了辖区水环境治理的工作思路和任务分工,打出决策支撑、工程治理、科技赋能齐发力的组合拳,唱响2023年治水新篇章。
在日常管护方面,山海天坚持海湾环卫市场化运作,与国有企业日照山海发展集团合作,建立沙滩及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对于湿地及岸线基础设施,由属地及主管部门进行管护,各级湾长定期开展巡湾。
此外,山海天搭建湾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海洋防灾减灾海岸带视频监控系统、“智慧环保”高空瞭望综合监控预警系统,形成高低搭配、海陆联动多方位智慧监管局面。生态保护、海洋发展等部门单位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处置,在协同护湾下,一幅水清海净的生态画卷在山海天徐徐铺展。
联动净湾 上中下游全程治污见效
在两城污水处理厂,收集的污水经过设备净化后排放进新建的湿地公园,经过自然净化后再排入入海河流。环保部门通过加密入海排污口的监测,确保入海水水质达标。
打破“就湾治湾”传统思维,山海天抓住岸上污水、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三大重点环节,实现上、中、下游全流程联动治理。
山海天着眼解决污水入河这一“源头问题”,全面强化雨污分流与污水处理。完成主城区28个小区、7.95公里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实现建成区以及部分农村的污水应收尽收;累计投资5.5亿元,改造扩建山海天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两城污水处理厂、秀水河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60多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从根源上确保水质清洁。
重点围绕两城河口国控断面水质提升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两城河、金银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两城河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乔家墩子河潜流湿地,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实现“过程控制”。严把入海排污口整治,创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口单位”溯源办法,逐口逐户建立整治“户籍”档案,“一口一策”“一抓到底”,实现对所有入海排污口的动态化、清单化管理。
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两城河北海路桥断面水质指数同比提升32%,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较考核要求提升一个级别。
生态活湾 保护与开发构建出新局
山海天两城河口湿地公园,每年都能吸引50余种鸟类在这里迁徙、越冬、繁衍。
针对两城河口湿地距城区较远这一特点,山海天采取恢复自然面貌式的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恢复生物多样性。
山海天坚持自然面貌导向,在推进海湾综合治理时,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措施。先后实施两城河口湿地修复工程、龙山湾修复工程、太公岛湿地修复工程,完成两城河口湿地1730米生态护岸、植树种绿5.4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30余种;在秀水河两岸沿原岸线整治、新建河岸约3170米,新建生态绿道6995平方米,种植滨海植被1.3万平方米;在太公岛湿地依托原有滨海自然资源,打造占地18.3万平方米,兼具生态、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共享城市滨海公共空间。
做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山海天改建原有沿海水产育苗场,使之成为我市最美网红打卡地之一——海洋美学馆,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山海风情绿道和阳光海岸绿道,将太公岛湿地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两城河口湿地公园等串珠成链,贯通我市最靓丽、最生态、最具特色的滨海岸线,有效激发滨海休闲旅游带吸引力,年均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以上,被评为“2022 最具影响力旅游目的地”。
蓝海与林海辉映。如今的山海天“蓝带”“金带”“绿带”三带交相辉映,不断激发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justify;">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文豪)
海湾生态环境保护,既要管控主要入海河流污染,又要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对地方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近年来,山海天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持陆海统筹,创新打出“协同护湾、联动净湾、生态活湾”三张牌,构建起一体化海湾治理工作格局,探索出美丽海湾保护新模式,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协同护湾 长效管理共治格局形成
百川入海,方成其大。保护海湾,也需要协同努力。
山海天坚持全域“一盘棋”,在纵向上,建立“区级湾长—街道级湾长—村级湾长”组织体系,逐级压实海湾管护责任;在横向上,组建湾长制办公室,统一协调成员单位做好涉湾工作,实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
“目前,我们以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长效治理、动态管控齐头并进,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山海天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山海天出台了《“十四五”国控两城河断面水质提升专项推进方案》,明确了辖区水环境治理的工作思路和任务分工,打出决策支撑、工程治理、科技赋能齐发力的组合拳,唱响2023年治水新篇章。
在日常管护方面,山海天坚持海湾环卫市场化运作,与国有企业日照山海发展集团合作,建立沙滩及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对于湿地及岸线基础设施,由属地及主管部门进行管护,各级湾长定期开展巡湾。
此外,山海天搭建湾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海洋防灾减灾海岸带视频监控系统、“智慧环保”高空瞭望综合监控预警系统,形成高低搭配、海陆联动多方位智慧监管局面。生态保护、海洋发展等部门单位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处置,在协同护湾下,一幅水清海净的生态画卷在山海天徐徐铺展。
联动净湾 上中下游全程治污见效
在两城污水处理厂,收集的污水经过设备净化后排放进新建的湿地公园,经过自然净化后再排入入海河流。环保部门通过加密入海排污口的监测,确保入海水水质达标。
打破“就湾治湾”传统思维,山海天抓住岸上污水、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三大重点环节,实现上、中、下游全流程联动治理。
山海天着眼解决污水入河这一“源头问题”,全面强化雨污分流与污水处理。完成主城区28个小区、7.95公里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实现建成区以及部分农村的污水应收尽收;累计投资5.5亿元,改造扩建山海天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两城污水处理厂、秀水河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60多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从根源上确保水质清洁。
重点围绕两城河口国控断面水质提升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两城河、金银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两城河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乔家墩子河潜流湿地,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实现“过程控制”。严把入海排污口整治,创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口单位”溯源办法,逐口逐户建立整治“户籍”档案,“一口一策”“一抓到底”,实现对所有入海排污口的动态化、清单化管理。
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两城河北海路桥断面水质指数同比提升32%,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较考核要求提升一个级别。
生态活湾 保护与开发构建出新局
山海天两城河口湿地公园,每年都能吸引50余种鸟类在这里迁徙、越冬、繁衍。
针对两城河口湿地距城区较远这一特点,山海天采取恢复自然面貌式的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恢复生物多样性。
山海天坚持自然面貌导向,在推进海湾综合治理时,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措施。先后实施两城河口湿地修复工程、龙山湾修复工程、太公岛湿地修复工程,完成两城河口湿地1730米生态护岸、植树种绿5.4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30余种;在秀水河两岸沿原岸线整治、新建河岸约3170米,新建生态绿道6995平方米,种植滨海植被1.3万平方米;在太公岛湿地依托原有滨海自然资源,打造占地18.3万平方米,兼具生态、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共享城市滨海公共空间。
做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山海天改建原有沿海水产育苗场,使之成为我市最美网红打卡地之一——海洋美学馆,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山海风情绿道和阳光海岸绿道,将太公岛湿地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两城河口湿地公园等串珠成链,贯通我市最靓丽、最生态、最具特色的滨海岸线,有效激发滨海休闲旅游带吸引力,年均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以上,被评为“2022 最具影响力旅游目的地”。
蓝海与林海辉映。如今的山海天“蓝带”“金带”“绿带”三带交相辉映,不断激发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justify;">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文豪)